公司动态

转基因食品**性评价(二)


(6)熟悉性原则:所谓的熟悉是指了解转基因食品的有关性状、与其他生物或环境的相互作用、预期效果等背景知识。在风险评估时,应该掌握这样的概念:熟悉并不意味着转基因食品的**,而仅仅意味着可以采用已知的管理程序;不熟悉也并不能表示所评估的转基因食品不**,也仅意味着对此转基因食品熟悉之前,需要逐步地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2.转基因食品**性评价内容

(1)遗传工程体的特性分析:这有助于判断某种新食品与已有食品是否有显著差异。主要分析如下内容。

①供体:包括来源、分类、学名、食用历史、关键营养成分、是否有毒性史、过敏性、传染性、抗营养因子、生理活性物质、与其他物种关系等:

②被修饰基因及插入的外源DNA:包括来源、结构、功能、用途、转移方法、介导物的名称、来源、特性及**性。

③受体:包括与供体相比的表型特性和稳定性、外源基因拷贝量、引人基因的功能与特性、引入基因移动的可能性等。

(2)营养学分析:主要针对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灰分等与人类健康营养密切相关的物质,以及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和凝集素等)和天然**(如芥酸、棉酚和硫苷等)等,与传统食品进行比较,如果结果有统计学差异,还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是否在这一类食品的参考范围内。

(3)毒理学分析:包括对食品中的新表达物质的评价和全食品的评价。新表达的物质通常为蛋白,包括与已知**和抗营养因子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的比对、热稳定性试验、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稳定性试验等。新表达的物质如果为非蛋白质,如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维生素及其他成分等,应包括毒物代谢动力学、遗传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发育毒性等方面。对全食品的毒理学评价目前通常采用动物试验来观察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目前用到的主要有大鼠、小鼠、奶牛、鲑鱼、猕猴、公牛、猪、绵羊、山羊、肉鸡、母鸡和鹌鹑等。

(4)致敏性分析:评价致敏性的目的是预防在食品中出现新的过敏原,保护敏感性人群: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过敏性评价策略是2001年由FAO/WHO颁布的过敏评价程序和方法。主要评价方法包括基因来源、与已知过敏原的序列相似性比较、过敏患者的血清特异IgE抗体结合试验、定向筛选血清学试验、模拟胃肠液消化试验和动物模型试验等,*后综合判断该外源蛋白的潜在致敏性的高低。

(5)非期望效应评价:非期望效应指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的超过预期效应之外的变化,不确定的非期望效应对推动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从研究对象来看,非期望效应包含两部分:食品本身营养成分中出现的非期望效应和食用了转基因食品后的动物生理上的非期望变化。从研究方法来看,非期望效应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领域: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抗氧化系统也能反映潜在的非期望效应。

(6)肠道健康分析:肠道状态能反映人体健康,通过评价肠道健康可以了解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这可以作为转基因食品**评价的一个参考因素(见图6—71)

3.转基因食品**评价方法

转基因食品**评价方法一般有四种:实质等同性比较法;等同性与相似性比较法;Fangan 改良法;树状决策法。

(1)实质等同性比较法:遵循实质等同性原则,将两类生物进行比较。美国FDA采用两步比较法:

①对目的基因及相应产物进行评价。

②对宿主接受外源基因后出现的意外性状进行评价。

(2)等同性与相似性比较法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欧洲分会于1996年提出“等同性”与“相似性”相结合比较法,将转基因食品分为3个等级:实质等同或极为相似;十分等同或非常相似;既不等同也不相似。

(3)Fangan改良法由 J.B.Fangan于1996年提出,包括以下内容。

①对已知**、过敏原、营养成分的检测,查明寄生植物原有的过敏原、**是否存在、营养成分是否变化。

②对未知**、过敏原鉴定,通过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明确是否有**反应。

③此外还要进行市场信息反馈和社会调查,验证其**性。

(4)树状决策法1998年国际生物技术委员会和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提出,常用于潜在过敏性评价。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5168号